“2016年,人民币国际化从高歌猛进阶段迈入调整巩固期。截至2016年年底,人民币国际化指数(RII)达到2.31,同比下降28.2%。”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发布的《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7——强化人民币金融交易功能》(以下简称“报告”)指出,“RII虽有小幅回落,但不改长期上升趋势。”
报告认为,与早期单纯依靠跨境贸易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情形不同,现阶段人民币国际化由贸易、金融双轮驱动的特征更为明显。“强化人民币在国际市场的金融交易功能是人民币国际化进入发展新阶段必须解决好的重大现实问题。”
7月15日至16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协办,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承办的“2017国际货币论坛暨《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发布会”在人民大学举行。报告由IMI副所长、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涂永红及其团队研究撰写。
人民币国际化指数(RII)由IMI研究团队率先编制,用以客观描述人民币在国际经济活动中的实际使用程度。通过这个综合量化指标,可以了解人民币在贸易结算、金融交易和官方储备等方面执行国际货币功能的发展动态,也可以与其他主要国际货币作出横向比较,为国内外研究和分析人民币国际化问题奠定了技术基础。
7月14日至15日,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扩大金融对外开放;要深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稳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要积极稳妥推动金融业对外开放,合理安排开放顺序,加快建立完善有利于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有利于增强金融有序竞争、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的机制;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金融创新,搞好相关制度设计。
“贸易”驱动力有所减弱
根据IMI的测算,2010年年初,RII只有0.02,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的使用几乎完全空白,时至今日,短短几年间,已在全球范围内崭露头角。
2016年10月,人民币正式加入特别提款权(SDR)的新货币篮子,人民币相关基础设施、市场机制与规则标准逐步与国际接轨,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重大里程碑。
涂永红撰文写道,人民币被纳入SDR后,以往推动人民币国际化高速增长的两大动力遭遇严峻挑战。
“一是贸易结算份额下降,外部需求低迷,令贸易增长乏力;二是人民币升值预期逆转,主要发达国家经济逐渐复苏,美联储加息致美元强势回归,欧元区投资较快增长,资本流出加剧,导致人民币汇率波动。人民币全球支付金额减少,排名由2015年最高时的第四位下滑至目前的第七位。”
根据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的数据,2016年,人民币的全球支付金额同比下降29.5%。
从结构上看,贸易项下人民币国际化驱动力略有减弱。跨境贸易人民币收付金额合计9.85万亿元,同比下降18.6%。国际贸易人民币结算全球份额由2015年4.07%的历史高点跌至2.26%,降幅达44.51%。
报告数据显示,2016年出现了自2009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启动以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的首次年度缩小。
2016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明显下滑。全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累计发生5.23万亿元,较2015年减少2万亿元,同比下降27.66%。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占中国货物及服务贸易总额(国际收支口径)的18.08%,较2015年减少8.4%。
报告指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仍有货物贸易结算为主,服务贸易结算增速继续加快的特点。
报告显示,2016年,以人民币进行结算的跨境货物贸易累计发生4.12万亿元,同比大幅下降35.5%,占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79.58%。以人民币进行结算的服务贸易累计发生1.11万亿元,同比增长31.2%,占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20.42%。服务贸易在经常项目中占比从2010年的8.66%上升至2016年的18.61%。
由于美联储加息,市场存在人民币贬值预期,加上资本管理政策趋紧,人民币国际债券、国际信贷交易规模明显减少,导致人民币国际金融计价交易综合占比为3.59%,同比下降24.4%。
尽管在贸易结算、离岸资金池、点心债等领域,人民币的使用有所弱化,但人民币在加入SDR后,储备功能有所增强,“一带一路”建设也扩大了人民币的使用范围,在对外直接投资、熊猫债、海外信贷领域人民币使用规模显著增长,拓展了人民币的金融交易功能。
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年底,人民币国际化指数(RII)达到2.31,同比下降28.2%。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向松祚对该报告进行了解读,他认为,指数的阶段性的下降说明,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不是特别稳固,依然比较脆弱。
“实现人民币国际化,需要贸易和金融的双轮驱动。”向松祚说。
发展金融市场是关键
2016年,人民币国际化步伐有所放缓。一方面,由于美国大选导致不确定因素增多,美联储加息搅动国际市场,资本大量回流美国,人民币国际化的外部环境更加严峻。
另一方面,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结构性转型任务突出,特别是2015年8月11日汇改后,汇率承压、资本项下政策趋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民币的国际使用意愿。全球贸易黄金期终结,保护主义势头上升,贸易项下人民币国际化驱动力有所减弱。
涂永红撰文认为,贸易结算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石。贸易增长停滞、人民币流动性波动、贬值预期和回流机制不畅等问题,制约了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动机。
“鉴于贸易项下人民币国际化驱动力有所减弱,在国际交易活动中,金融交易规模又远大于贸易结算规模,因此亟需发展和完善人民币金融市场,挖掘资本金融项下人民币使用潜力,增强人民币的金融交易功能,提升人民币在国际金融交易中的地位,实现人民币国际化“贸易+金融”双轮助力、联合驱动。”报告指出。
报告显示:发展金融市场是强化人民币金融交易功能的关键。
向松祚说:“建设具有广度和深度的国际化金融市场是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终极保障。把中国的金融市场变成全球化、国际化的金融市场,是我们面对的一个巨大挑战。”
报告指出,成熟、深度的国际金融中心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支撑。应充分借鉴主要货币国际化的经验,在货币国际化的初期,重视国际信贷市场发展和金融市场的制度完善,提升整体金融市场的内在稳定性,为货币的国际化奠定市场基础。
报告显示,成熟的金融市场、发达的国际金融中心、理性的市场参与主体、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需要遵循市场发展的规律。应按照短期货币市场,中期债券市场,长期多层次股权市场的发展顺序,形成完整的人民币计价市场。
报告强调:特别需要筑牢人民币国际化的市场基础,提供安全高效便捷的外汇交易和清算服务。鉴于金融市场是一个整体,应重视不同市场之间的互动和联系,打通“政府-市场-企业”的传导机制,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发挥直接投资的杠杆作用
具体来说,报告建议,强化人民币金融交易功能,要充分发挥直接投资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杠杆作用。
报告指出,将债券市场作为强化人民币金融交易功能的突破口。
涂永红建议:“鉴于人民币债券可以担当向全球提供国际‘安全资产’和流动性的重要功能,在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应赋予人民币债券市场独特地位,使其成为提升人民币金融交易功能的重要突破口,构建人民币国际化最重要的金融交易平台。中国还亟须加大人民币债券市场创新力度,发展资产支持债券、熊猫债和木兰债,丰富风险管理工具,完善债券市场基础设施,重点是利率曲线、清算体系,活跃人民币债券市场交易。”
报告指出,信贷市场是强化人民币金融交易功能的重要支柱。
涂永红建议,贸易融资是国际贸易的发动机。发展中国家货币错配问题积聚,美元强势升值令人民币融资成本相对下降,使得人民币在国际信贷市场的吸引力上升,这是难得的机会窗口。中国应同与中国有紧密贸易往来的国家大力发展人民币信贷,通过贸易融资促进贸易增长,进而鼓励外国进口商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助推中国企业提升国际贸易议价能力,进而助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快。
报告指出,要依靠功能强大的外汇市场实现人民币金融交易功能;人民币国际化进入发展新阶段后,迫切要求我们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促进人民币交易功能、提高人民币使用程度,增强人民币资产安全性,构筑人民币金融交易“高速路”。
“从强化人民币金融交易功能角度出发,建立高效安全的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体系、完善金融相关的法律制度建设、发展科学公正的征信和信用评级体系是完善金融基础设施的‘三大支柱’。”报告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