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2015年是探路者的分水岭,2015年以前,无论是户外用品营收额还是市场占有率,探路者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2015年,市场占有率首次同比下降,2016年,营收额首次回落。
2多元化之路
1999年,盛发强与王静创立探路者,从一开始的夫妻店至2009年创业板成功上市,企业成长过程可谓不断超越,一顶帐篷白手起家的企业家故事也相当励志。
探路者官网宣传的企业使命为“让每个人拥有健康生活方式,让生命因超越而精彩”。
他的创始人之一、登山家王静先后9次成功登顶7座8000米以上的雪山,也成为为超越而生的探路者代言人。
或许是因为不满足于单一户外用品主业的增长,或许是因为超越使命使然,2015年的探路者已不再满足单一的户外用品主业,开始多元化并进,在当年进行了一系列投资并购活动,全面进军旅游及体育领域。
2015年探路者股权投资达到55,112.57万元,收购四家加盟商(北京山水乐途、青岛馨顺达、辽宁北福源、济南汇乾)是其原先户外用品主业的投资,济南探韩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是对电子商务渠道的拓展。
除此之外,2015年主要大额投资还是旅行服务及体育相关业务,这当中最大的投资是23,073.90万元收购主营旅游业务的易游天下74.56%的股权。
2015年收购三家旅游公司易游天下、极之美、美景联动及四家加盟商,产生商誉30,445,98万元,已占到当年总资产的12%。
而探路者的第一笔商誉则源自2014年,当年全资子公司天津新起点在原持有北京绿野视界14.58%股权的基础上,通过增资及受让方式取得41.09%的股权,最终以5,950.00万元的投资成本控制户外旅行活动网站北京绿野视界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当年产生商誉3,821.68万元。
2015年收购极之美产生商誉1,442.21万元,当年马上又计提了商誉减值608.75万元,已暗示探路者多元化之路可能面临的危机与压力。
3、多元化业务表现
探路者在2015年初步完成户外用品、旅行服务、大体育三大事业群协同发展的战略布局,我们分行业分析其最近三年营收及相关财务数据。
2015年一系列大手笔投资带来旅游服务营业收入的快速增长,旅行服务营业收入2015年达到了200,079.44万元,与户外行业营业收入旗鼓相当。
尴尬的是,当年旅行服务毛利率仅有2.10%,这水平与户外用品42.57%的毛利率差得相当离谱。
要知道,比淘宝刷单好那么一点点的贸易代理服务,一般也有三个点的服务收入,如此低的毛利率,加上并表及并购融资成本带来的期间费用大幅增长,当年净利润、扣非净利润均同比下降,其中旅行服务业务奉献归属母公司净利润-2,285.57万元。
2016年户外行业及旅行服务收入出现“双降”。
2017年,作为公司主要利润来源的户外行业营业收入仍持续下降,当年同比下降28,512.22万元,同比下降了16.72%,尽管旅行服务营业收入有所增长,但其毛利率为3.07%,利润占比仅为7.26%,2017年销售净利率、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均降至历史最低,分别为-3.89%、-3.19%。
探路者的多元化之路,并没有带来三大事业群的协同发展,反而拖累了其户外用品业务。
三、 亏损元凶:又是商誉
2017年,探路者对6家子公司计提商誉减值1.99亿元!
除了北京绿野视界是2013-2014年投资收购的,其他五家子公司都来自于2015年的投资并购,包括北京绿野视界及四家加盟商,2015年投资并购带来了高达1.82亿元的商誉减值。
四、勿忘初心,回归主业
面对2017年首次亏损,探路者表明公司已回归初心, 聚焦户外用品主业,持续整合相关旅行业务和体育投资项目,逐步剥离和退出整合后与主业不相关的业务,促进户外用品主业的健康发展。
话说,转型本是大老A里亏损或者即将亏损的上市公司常用的救命稻草,探路者本来业绩不错,也压根没混到亏损的边缘,却因为看着人家转型挺热闹,觉得凭自己上市公司“不坏金身”的身份,可以满世界捞偏门了。
却没想到偏门没捞着却把本来挺好的自己给捞亏损了——这真正是偷鸡没成反被老鸨打一顿,唉……
风云君想到了《红楼梦》秦可卿对凤姐说的:“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登高必跌重”。
紧跟中国户外用品市场的发展,探路者曾是A股快速成长的单一户外用品企业,而2017财年亏损源于多元化业务布局,这是很多企业在“登高”过程中遇到的“超越”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