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投行--瑞银最新报告认为,中国政府今年可能加速推进改革,包括三大类主题:有利于支持增长和扩大内需的改革,防范和降低金融风险的改革,以及加速经济再平衡、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可持续性的改革。
中国周二公布的经济数据可谓不喜亦不悲,2014年经济增速降至7.4%的24年来的最低位,但基本实现“7.5%左右”的年初目标。在经济步入“提质减速”新常态的同时,今年经济下行压力也指向财政和货币政策仍有余地,宽松不会缺席。
中国政府2015年经济及主要改革政策一览:
以下为瑞银报告要点摘录:
随着房地产下滑拖累经济增长和经济再平衡,我们认为加快推进改革的空间和压力都将增大。虽然很多市场观点认为中国并不是改革推进最积极和进展最大的国家,但在我们看来,中国推进改革的速度已超出大多数人的预期,并且改革步伐在2015年可能会进一步加快。
许多对改革持怀疑态度的人认为改革推进和政策支持存在内在矛盾,并且认为决策层不应出台逆周期政策来缓冲经济下滑,或救助效率低下、产能过剩的企业。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决策层应出台更具震撼性的大规模改革措施、目前金融领域改革进展过于缓慢。
那么,我们对2015年改革有何期待?我们认为,决策层将加速推动:1)促进增长的改革,2)防范和降低金融风险的改革,3)加速经济再平衡、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可持续性的改革。
在房地产结构性下滑、经济不断再平衡的背景下,上述改革尤为重要。我们认为决策层将扩大社保覆盖范围,以提振消费、促进服务业投资。其他可能出现重大举措的改革领域包括:地方政府债务、户籍和社保领域改革、农村和土地改革、存款保险制度推行,以及进一步推进公共服务和公共事业价格改革。
总的来说,我们预计改革将:1)促进服务业和消费增长,2)减少歧视性补贴或收费和定价扭曲,3)提高资本和资源的配置效率,4)降低“硬着陆”和“系统性金融危机”的尾部风险。
--促进服务业和消费增长
大多数改革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支撑消费增长。扩大社保覆盖范围有助于降低居民储蓄率、提振消费,特别是对农村和低收入人群而言。降低企业和私人部门的准入门槛可以增加存在短缺问题和供给瓶颈的商品与服务的供应。
无论是短期还是中长期,降低小微企业和就业密集度较高的服务业的税负或歧视性收费均应有助于促进就业增长。同时,政府放松部分服务业和小微企业的管制、简化其行政审批手续,应可以促进就业、居民收入和消费的可持续增长。
加快中小城市的棚户区改造和户籍改革不仅有利于消费者,也有助于当地企业发展
--减少扭曲
市场化定价可以促使市场环境更加公平,清洁能源、制药和医疗服务等此前受限的领域可能会涌现出新的机会。决策层逐步推进铁路、能源、公共交通、城镇公用事业和服务业的价格改革,这可能会为社会资本和外资企业打开更多投资空间,增加这些行业的产品和服务供给、提振就业和收入增长,不过价格上涨最终可能会转嫁到最终用户上。
价格改革可以使市场价格更接近供需均衡水平、体现环境成本,这可能会抬高下游企业的成本、挤压其利润空间,特别是水泥、铝和钢材等产能过剩、高能耗、或高污染的行业。不过,价格改革有助于推进环保和清洁能源改革,这同时也意味着输配电等行业部分国企获得的隐性补贴将减少。
利率市场化应可以改善影子银行和正规银行信贷定价的效率。在利率自由化之后,目前受到抑制的利率水平应会有所上升,导致银行利差收窄、进而促使银行加速脱媒。
--提高资本和资源配置的效率
无论是哪个行业,改革都应可以使其中效率较高且适应性较强的企业能够更为便利和低成本地获取资源,并降低过剩产能累积,但对效率低下的企业而言则可能恰恰相反。
全面的国企改革以及混合所有制的推广应有利于非垄断行业中的大多数国企,但目前垄断行业中的龙头国企则有可能丧失市场份额、利润空间承压。
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和打破垄断可能让社会资本和外资在此前受限的行业中获得更多投资机会,包括金融服务(银行、保险等)、基建和公用事业(铁路、水利、电力、供热、管道等)、能源和石化,以及医疗保健服务行业。地方政府授予外商直接投资的特权可能会逐步简化或取消,这会挤压部分外资企业利润空间、削弱其竞争力。
长期来看,开放资本账户应该可以使国际资本的配置更加均衡有效。不过,这个过程可能比较漫长。2015年,我们预计QFII等海外投资者进入国内市场的渠道将进一步拓宽,而且随着监管的改善,海外投资者对沪港通等新投资渠道的兴趣也将增强。
随着“走出去”战略消化国内产能,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也有望稳定增长。另外,进一步放宽国内公司海外借贷的限制可以在短期内缓解部分国内企业资金紧张的局面。不过长期来看,境外债权人可能比境内借款人更易受到国内违约事件的影响。
--降低“硬着陆”和“系统性金融危机”的尾部风险
从改善资产配置的角度而言,所有的改革都应可以促使中国经济增长更加均衡、可持续,因而可以降低“硬着陆”和“系统性金融危机”的尾部风险。
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新框架有助于改善存量地方政府债务的可持续性,降低爆发大规模地方政府债务危机、严重冲击金融体系的尾部风险,因此对银行部门而言是利好。新框架还有助于加快中国债券市场发展步伐,缓解政府融资对企业融资的“挤出”效应。不过,新框架可能会抑制地方政府的基建投资冲动。另外,新框架下未纳入预算管理和政府担保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也可能也会受到一定影响。
资本市场改革有助于企业提高资本金或发行长期债务,降低中国经济对银行融资过度依赖带来的风险。加快资产证券化步伐、改善影子银行监管以及提高银行资本金可以降低金融体系的风险,即将推行的存款保险制度也有助于降低全面利率市场化带来的风险。
户籍和社保改革不仅可以提振居民消费和服务业,同时也有助于维持社会稳定,降低在房地产下滑和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出现社会动荡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