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财务数据情况
|
2016中报 |
2015中报 |
本年比上年增减(%) |
2014中报 |
基本每股收益 (元) |
0.26 |
0.25 |
4 |
- |
每股股息(元) |
0.16 |
0.25 |
-36 |
- |
净利润(万元) |
215810.00 |
207790.00 |
3.86 |
449180.00 |
营业额(万元) |
1935960.00 |
1855610.00 |
4.33 |
3624910.00 |
每股现金流(元) |
0.37 |
0.30 |
23.33 |
- |
每股净资产(元) |
3.02 |
3.05 |
-0.98 |
- |
二、分红送配方案情况
每股普通股人民币25.0分
三、业务回顾与展望
主营业务:集团业务由两大分部构成-鞋类业务及运动、服饰业务。
报告期业绩:2015╱16财年上半年,集团总体业务收入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4.3%至人民币19,359.6百万元。其中,鞋类业务收入为人民币9,835.7百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5.0%;运动、服饰业务收入为人民币9,523.9百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6.1%。运动、服饰业务增速较快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同店销售增长较快。鞋类业务收入占总体业务收入的比例为50.8%,与去年同期的55.9%相比,比重进一步降低。
集团总体经营溢利较去年同期增长4.0%至人民币2,839.7百万元,经营溢利率基本和去年同期持平。
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溢利达人民币2,158.1百万元,较去年同期上升3.9%。每股基本盈利为人民币26.38分,较去年同期的人民币24.90分上升5.9%。而每股摊薄盈利为人民币25.59分,较去年同期的人民币24.56分上升4.2%。
报告期业务回顾:
鞋类业务回顾:
2015╱16财年上半年,集团鞋类业务有所下滑,销售规模较去年同期减少5.0%。其主要原因是同店销售下降。调整关闭部分低效店铺,对于鞋类业务销售规模的影响甚微。
回顾期内,鞋类业务同店销售,录得高单位数下降,主要是总体市场表现疲弱。在同店销售中,平均成交单价略有上升,成交数量下滑比较明显。
回顾期内,鞋类零售网点略有收缩。3至8月份,中国大陆鞋类零售网点净减少424家。其主要原因,首先是部分百货商场开始进行业务调整,于期内关店歇业。其次,在市场环境较弱的时期,集团以更加谨慎的态度评估低效店铺,对部分前景欠佳的店铺选择进行关店。
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中,渠道商的拓展意愿会更加趋于谨慎,部分存量百货商场也面临调整或转型压力,预计将对集团鞋类业务的网点拓展构成一定制约。集团将更加专注于现有店铺的效率提升,以及新兴零售格式的实践创新。
即使面临较大的拓展压力,集团并不认为鞋类店铺网点存在大幅收缩的风险。首先,绝大多数百货商场,从消费习惯、地理位置、零售效率等角度,仍存在一定优越性,暂时没有发现一个更加有效的零售业态可以将其替代。其次,鞋类作为一个非标准化、体验型的时尚产品类别,有其内在的需求和相关性,在主流的实体渠道里仍将保持应有的份额。再者,鞋类品牌在购物中心渠道还处于渗透明显不足的状态,过去几年中国内地大量建成的购物中心,仍然处于培养期和成长期,鞋类业务在该等购物中心渠道的拓展仍然存在较大空间。
鞋类业务的毛利率,和去年同期相比,略有提升。该等提升,并非由于集团刻意提高销售价格,而是由于渠道商、零售商在目前消费意愿不强、客流偏弱的环境下,共同选择降低促销力度的结果。
鞋类业务的销售及分销开支对收入比率,和去年同期相比有所上升。主要原因,在于鞋类业务同店销售出现下滑,有关费用,特别是工资及社保这样的固定费用,难以有效得到消化,费用对收入比率有所上升。租金、商场特许经营费等费用,多属可变成本,费用对收入比率水平基本稳定。
一般及行政开支对收入比率,和去年同期相比,也有所提升。原因也是在于鞋类销售规模下滑、同店销售下降带来的负面经营杠杆作用。
2015╱16财年上半年,鞋类业务分部业绩利润率19.3%,去年同期为21.0%,下降超过一个百分点。如前所述,该等下滑,主要原因是同店销售下降导致的费用对收入比率上升。在未来一段时间,如果同店销售不能有效改善,鞋类业务的分部业绩利润率仍将面临继续侵蚀的压力。
运动、服饰业务回顾:
2015╱16财年上半年,运动、服饰业务销售规模相比去年同期增长16.1%。其主要原因,是同店销售增长较快,达到高单位数水平。
运动、服饰业务,2015╱16财年上半年净新增零售网点95家。尽管运动板块整体表现相对亮丽,但是受制于当前比较谨慎的渠道环境,预计未来一段时间,运动、服饰业务的开店进度也会相对较慢。
运动、服饰业务的毛利率,较去年同期大幅上升。其主要原因,是运动、服饰业务销售表现强劲,持续超过预期,集团存货一直处于偏紧状态,零售折扣率明显改善,处于较高水平。平均成交单价较去年同期上升明显,超过5%。
运动、服饰业务整体的费用对收入比率略有下降,原因在于同店销售增长较快,抵消甚至摊薄了有关费用的上升。
运动、服饰业务的分部业绩利润率进一步提升,回顾期内达到10.5%,比去年同期的7.4%有明显提高。该等较高的利润率水平,主要得益于较快的同店销售增长对于费用对收入比率的摊薄,以及存货偏低惜售带来的较高毛利率,有比较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自2014年以来,中国运动产品市场整体明显改善,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周期性因素的支持,包括整体市场存货周期的转换,以及消费者对于运动风格的进一步偏好。但在更深的层次,中国消费者运动参与程度的不断提高,支撑了对于优质运动产品的真实需求,将在较长期间内持续增长。
服装新业务开展情况:
集团与巴洛克合作开发的中国市场服装业务,在去年实现业务衔接整合的基础上,今年进一步取得可喜进展。首先,跨区域拓展继续铺开和深化,目前已经进入二十多个城市,不仅覆盖了西安、成都这样的中西部二线城市,而且下沉到无锡、温州这样的沿海三线城市。渠道模式进一步多元化,涵盖了购物中心、百货商场、奥特莱斯以及电商渠道。其次,经营质量继续提升,在2015年时尚鞋服行业整体低迷的环境中,仍然取得同店销售双位数增长,主要绩效指标持续改善,盈利能力明显增强。再者,团队建设有序进行,不仅在零售管理、业务拓展方面加强了力量,在供应链、商品企划等方面也在逐步培养技能和人才,团队合作氛围浓厚、士气十分高昂。
未来一、两年时间,服装业务的重点主要在于市场拓展,进一步加大市场覆盖力度。维护主要品牌的市场地位,大力提升副品牌经营质量,积极引入巴洛克于日本市场运作比较成功的新品牌。
与此同时,努力培养本土化货品组织、研发设计团队,积极改善供应链模式,降低成本,进一步提高供应链的反应速度。
作为一家时尚零售公司,集团有较强的市场拓展能力和全国性的零售管理平台,基于此等核心资源,集团对于服装领域的战略合作机会,保持比较开放的态度。在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前提下,集团十分愿意和知名度高、研发能力强、供应链基础好的国际品牌和本土品牌进行合作,共同开发中国市场。
业务展望:
集团鞋类业务目前增长乏力的困境,与渠道环境的变化和消费者行为的转变息息相关。时尚鞋服类产品的消费行为,具有比较明显的偶发式特征,与目的式消费有很大差异。在传统的消费场景中,时尚鞋服类品牌一般聚集在消费者经常闲逛的场所,主要是位置较好、客流集中的百货商场。
近年来,随着大量购物中心和商业综合体物业建成使用,对于百货商场形成严重分流,影响了偶发式消费品类的销售。与此同时,电子商务和移动互联工具的迅速流行,使得消费者行为更具目的性,减少了目的性不强的闲逛行为,相对有利于目的式消费品类,而对于偶发式消费品类不利。
为重新建立与目标客户群的交互机会、增强与客户的实质性联系,集团正在积极采用信息科技,借助多个平台进行品牌营销;在整合客户数据的基础上,力争实现一对一的个性化推介和服务;同时依托每一家实体店铺,建立虚拟微店,实现在线线下服务的无缝衔接。
当然,与客户的交流沟通本身,并不代表交易的达成。在此基础上,必须提供满足个体需求的、有说服力的产品,才有可能完成交易转化。在这个方面,公司需要向国际领先运动品牌学习,他们不仅在品牌建设、代言营销等方面有众多可取之处,而且在科技应用、产品研发方面投入很大,产品本身具备强大竞争力,不仅仅单纯满足顾客的现有需求,甚至在很多时候塑造和发掘了潜在的需求。集团鞋类业务一向采用的需求拉动的补货机制,有必要进一步完善调整,不仅仅被动式地满足客户已经表达的需求,而且需要在产品研发、科技、质量方面锐意改进,尽力引导和塑造潜在需求。